橘子營養 .橘皮有益健康 ! 抗癌.降膽固醇

2012120423:38

橘子營養、橘皮有益健康! 抗癌.降膽固醇

 

橘子含有豐富的糖類(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)、維生素、蘋果酸、檸檬酸、蛋白質、脂肪、食物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等,澳洲科學及工業研究機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,每天吃1個橘子可以使人們避免某些癌症(如口腔癌、喉癌和胃癌)的侵襲。

中醫認為,橘子具有潤肺、止咳、化痰、健脾、顺氣、止渴的藥效,是男女老幼皆食的上乘果品。對患有慢性肝炎和高血壓患者,多吃蜜橘可以提高肝臟解毒作用,加速膽固醇轉化,防止動脈硬化。研究提示每天喝橘子汁750ml可以有效改善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謝,有益於心血管健康。

 

    食用橘子  應注意

橘瓤外白色的網狀筋絡通常被稱之“橘絡”。無論從中醫學還是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講,橘絡對人體的健康都非常有益。

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,橘絡中含有一種叫路丁的物質。路丁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緻密性,可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,有防止高血壓病人發生腦溢血、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出血的作用。對於平時有出血傾向的人,特別是有血管硬化傾向的老年人,食橘絡更是有益無害。

橘子可以常吃,但不要吃得太多,推薦每天吃1-3個橘子。過多食用柑橘類水果對口腔和牙齒也有害。若吃多時,出現皮膚變黃等症狀,應停食1~2周再吃。

若短時間內食用大量的橘子,會出現口舌生瘡、咽幹喉痛、大便秘結等症狀。橘子中還含有豐富的果酸,空腹食用會對消化道黏膜產生不良刺激,有消化道潰瘍的朋友更應格外注意。腸胃功能欠佳者,吃太多橘子,容易發生胃糞石的困擾。

吃橘子過多引起結石  據測,每天吃3個橘子,就能滿足一個人一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。若食用過多,過量攝入維生素C時,體內代謝的草酸會增多,易引起尿結石、腎結石。

橘子不宜與蘿蔔同食  近年來,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,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攝食到人體後,可迅速產生一種叫硫氰酸鹽的物質,並很快代謝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物質——硫氰酸。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多少成正比。此時,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,如橘子、梨、蘋果、葡萄等,其中的類黃酮在腸道被細菌分解後,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,從而導 致甲狀腺腫大。因此,在食用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後,不宜馬上吃橘子、蘋果、葡萄等水果。

橘子不宜與牛奶同食  牛奶中的蛋白質易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發生反應,凝固成塊,不僅影響消化吸收,還會引起腹脹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
某些人不宜過食橘子  胃腸、腎、肺功能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,以免誘發腹痛、腰膝酸軟等病狀。孕婦每天吃柑橘不應該超過3個,總重量在250克以內。另外,不要給寶寶餵食過多的橘子或橘子汁。這是因為嬰幼兒肝臟功能不健全,食用過多橘子時,肝臟不能將體內過多的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,“胡蘿蔔素血症”便會找上門來。輕者僅表現為皮膚色澤發黃,重者可能還會出現厭食、煩躁等症狀。一旦出現上述情況,應立即停止攝入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,並鼓勵患兒多飲水,必要時應儘快去醫院診治。

 

    橘子全身是寶,果肉、皮、核、絡均可入藥

橘瓤外白色的網狀絲絡叫橘絡,含有維生素P,有通絡化痰、顺氣活血之功效,常用於治療痰滯咳嗽等症。還能有效防治高血壓,有血管硬化傾向的老年人,食橘絡更是有益無害。

橘子的外果皮曬乾後叫“陳皮”(因入藥以陳的藥效好,故名陳皮)。具有理氣燥濕、化痰止咳、健脾和胃的功效,常用於防治胸脅脹痛、疝氣、乳脹、乳房結塊、胃痛、食積等症。

橘皮刮掉白色內層,單留表皮稱為“橘紅”,具有理肺氣、祛痰等功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咳嗽、呃逆等症。橘子果核叫“橘核”性味苦、無毒,有散結、止痛的功效,可以用來治療疝氣、腰痛等症。就連橘根、橘葉也可入藥,具有舒肝、健脾、和胃等不同功能。

 

    鮮橘皮不易泡茶喝

陳皮是一味理氣、健胃、化痰的常用中藥。用橘皮泡水代茶飲,有清熱、止咳、化痰的作用,但鮮橘子皮泡水代茶飲卻不利健康。

隨著種植技術的改進和保鮮技術的應用。近年來,果農摘下橘子後大多用保鮮劑浸泡後再上市。保鮮劑為一種化學制劑,浸泡過的橘子對果肉沒有影響,但橘子皮上殘留的保鮮劑卻難以用清水洗掉,若用這樣的橘子皮泡水代茶飲,對身體健康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。

即使未用保鮮劑泡過的鮮橘子皮代茶飲也發揮不出它應有的療效。橘子皮之所以又名陳皮,是說橘子皮陳得越久越好,一般是應該放置隔年後才可以使用的。據研究證明,陳皮水煎劑中有腎上腺素樣的成分存在,但較腎上腺素穩定,煮沸時不被破壞。陳皮隔年後揮發油含量大為減少,而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相對增加,這時陳皮的藥用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出來。

 

    橘子皮  食用方法

小小一隅網摘資料 . 如有侵權冒犯,煩請通知移除

橘皮粥  熬大米粥在燒滾前, 放入些許乾淨的橘子皮,吃起來芳香爽口而且開胃,對胸腹脹滿或咳嗽痰多的人,能夠起到飲食治療的作用。

橘子橘皮湯  做肉湯或排骨湯時,放幾塊橘子皮,湯味鮮美而且有一股淡淡的橘子味,會使人吃起來沒有油膩的感覺。

橘皮茶  把清洗乾淨的橘子皮切成絲、丁或塊,可以單獨用開水沖泡,也可以和茶葉一起飲,味道清香而且有開胃、通氣、提神的功效。

橘皮酒  把洗淨晒乾的橘子皮適量浸泡在白酒中,大約20天之後就可以飲用。橘子酒有清肺化痰的功效。如果浸泡時間稍長,酒味更佳。

橘皮菜  吃過橘子後,把新鮮的橘皮收集起來,清洗乾淨,在清水中泡2天,然後切成細絲,再用白糖醃20天,就成了非常可口的下酒菜。不僅吃起來甜香爽口,而且還有解酒的作用。

橘皮丁  把新鮮的橘子皮,除去蒂頭和壞爛的部分,用清水洗乾淨,瀝乾後用刀切成小丁塊,然後放在蜂蜜或白糖中浸醃20天,可做糖包、湯圓等甜食品的餡料,吃起來清爽香甜。

五香橘皮  把乾淨的橘子皮在清水中泡一晝夜,除去蒂頭和霉爛的部分,擠乾后放在開水鍋裡煮沸30-40分鐘,然後擠去水分瀝乾,再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,按500克濕橘皮加20克食鹽的比例再在鍋中煮沸30分鐘,撈出後,趁濕撒上一層甘草粉,每500克用甘草粉15克左右,晒乾後即為甜、香、酸、咸並略帶苦味的五香陳皮,還有藥療的作用。

橘皮果醬  橘皮做果醬,乾鮮均可。先將橘皮用水洗淨,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數分鐘,將水倒出,另加新水再煮沸數分鐘,如此進行3-4次,直到橘皮水苦味不太重時為止。然後用手或布將橘皮擠乾,用刀將橘皮剁成碎末,越碎越好,若能用絞肉機細絞一下更好。把剁碎的橘皮重新放入鍋中,根據橘皮的多少加入適量的紅糖、白糖和糖精,並加水少許,煮沸後用文火煎熬成稠糊狀,橘皮果醬就做好了。

 

    橘子皮  巧用

做調味品  將橘皮洗淨烘乾,壓成粉末貯存在玻璃瓶中,做菜做湯時放一點,可增味添香;燒肉或燒排骨時,加入幾片橘子皮,味道既鮮美又不會感到油膩;熬稀飯時放一點,稀飯有一股橘子清香;做饅頭時放一點到麵粉裡,蒸出的饅頭清香撲鼻。

提神開胃   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,將其洗淨曬乾,與茶葉一樣存放,可同茶葉一起沖飲,也可以單獨沖飲,其味清香,而且提神、通氣。 

降血壓  將橘子皮切成絲晾乾作枕芯用,有順氣、降壓的功效,對高血壓病人很適用。

治療慢性胃炎  乾橘皮30克,白糖少許。將橘皮研成細末,加入白糖,空腹用溫開水沖服。

治咳嗽  乾橘皮5克加水2杯煎湯後,放少量薑末、紅糖趁熱服用:也可取鮮橘皮適量,切碎後用開水沖泡,加入白糖代茶飲,有化痰止咳之功效。

治風寒感冒  鮮橘皮、生薑片,加紅糖適量煎水喝,可治療風寒、感冒、嘔吐、咳嗽。

治療感冒咳嗽  鮮橘皮30克,水600毫升,白糖少許。水煎成400毫升,加適量白糖趁熱喝200毫升,半小時後加熱再喝200毫升。此法對於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一定的療效。 

治口臭  含或嚼一小塊橘皮在口中,可治口臭。

防暈車  在上車前1小時,用新鮮的橘子皮,向內折成雙層,對準鼻孔,用手指擠捏橘子皮,皮中就會噴射出無數股細小的橘香油霧並被吸入鼻孔。在上車後繼續隨時擠壓吸入,可有效地預防暈車。

解酒  鮮橘皮30克,加鹽少許煎湯飲服,醒酒效果頗佳。

理氣消脹   用鮮橘子皮泡開水,加適量白糖,為橘皮茶,飲後可理氣消脹,生津潤喉。

防止牙齒“酸倒”  食酸橘對老人或牙齒過敏者均不宜。其實,只要在食酸橘後,即用剩下的新鮮橘皮泡開水喝下,就可以防止牙齒“酸倒”。

老年人習慣性便祕  一種方法是:將橘子皮洗淨,曬乾,烘脆(或文火炒一下),研成細末,每次服1克,一日3次。另一種方法是:將橘皮洗淨,切細,加白糖,蜂蜜適量,煮沸,冷卻後每次一湯匙,每日服3次。 

治慢性支氣管炎  橘皮5至15克,泡水當茶飲,常用。 

解魚蟹之毒  用適量的橘子皮煎湯飲服,可緩解食魚、食蟹後的中毒。

治胃寒嘔吐  將橘皮和生薑片加水同煎,飲其湯,可治療胃寒、嘔吐。

治消化不良  將50克橘皮浸泡在酒裡。這種酒有溫補脾胃的功效,用于消化不良、反胃嘔吐等症,對多食油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、不思飲食症,尤為有效。

清肺化痰  橘子皮具有理氣化痰、健胃除濕、降低血壓等功能,將其洗淨曬乾後,浸於白酒中,20餘天後即可飲用,其味醇厚爽口,能清肺化痰。浸泡時間越長,酒味越佳,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材。 

護髮  將橘皮泡進熱水裡洗頭髮,如同用了高質量的護發劑,頭髮會光滑柔軟 。

治腳沙蟲  腳趾間被污水雜漬,易發生奇癢,若搔抓,則破皮流水,臭味難聞,此時可用鮮橘子皮猛擦癢處,止癢效果甚佳。

擦去油漆  手上不小心粘上了油漆,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,只要用鮮橘子皮擠出汁擦洗,很快就擦掉了。

栽培防蟲  用橘子皮泡水,均勻地澆在盆土上,可消滅因肥料引來的小飛蟲,同時還可以去掉肥料的異味。

防蟑螂  把吃剩下的橘子皮放在蟑螂經常出沒的地方,特別是碗櫃及廚房的死角地方,放乾了也沒關係,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蟑螂。

         文章參考~中文百科在線:http://www.zwbk.org/zh-tw/Lemma_Show/103649.asp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