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靜坐與體驗~

2013032413:00

~ 靜坐與體驗 ~

 
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初學靜坐,兩腿會覺麻痹,妄念也難以收攝,但習坐日久,酸痛便會消失,妄想也可控制。而且雙腿盤坐,約五分鐘,身心便能寧靜穩結,如坐四十五分鐘,或二小時,身心反而舒暢,此時下座,精神奕奕,如吃靈丹,快感難以形容。

        苦於靜坐中間,忽因要事下座,假使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,補救辦法,可於事後,再去靜坐,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。以靜坐時,血氣正在周身循環,末走至終點,忽然令其中止,故下座後有不適現像,若靜坐日久,此種現像便會消失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也比睡覺有益,常人熟睡時,消耗能量比清醒時,降低16%左右,打坐如有功夫,甚至能下降34%。書中有說:人從生下來,腦內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,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,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。

        若人年事已高,體弱多病,冬天感覺手腳寒冷,靜坐半小時,會覺全身發熱,夏天氣候炎熱,靜坐能使身體清涼。所謂:「熄滅心頭火,除熱得 清涼。」又說:「心靜自然涼。」因此,打坐不只禦寒,還能去熱,更令肥人變瘦,瘦人增肥,因為肥瘦皆是病態,靜坐能消萬病。由此可知,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 一害。

         儒家有說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: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佛家有說:「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,」其義大致相同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有功夫時,身體會發生不尋常的變化,不知內情的人,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,其實不盡然。心念注意丹田日久,腹部會充實。覺有一股真氣,每從放穀氣時,將腹內鬱積逼出。時有阿肚現像,每月一至兩次,或經一至兩年始能停止,請勿恐懼,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  首先功效是滿身流汗,身體動搖,指手畫腳。或覺某部份痛養,重如泰山,輕若鵝毛。或覺身大丈許,小如拳石,或覺身體升高,如騰雲駕霧。或覺下沈,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,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    若遇此種現像,切勿驚怕,此乃靜坐之功效,由於氣血走動,生理會發生變化,血氣猶如車輛,脈管好似道路,若車輛有力,可將道路阻礙衝去,以是靜坐若久,血氣充沛,會將脈絡打通,上下通行無阻。

         未靜坐前。全身毛孔似有閉塞現像,靜坐數月,感覺遍身毛孔虛通無滯,呼吸也微細而慢長。平常人之呼吸,每分鐘男士十六至十八次,女士十 九次左右。習靜坐之人,可能減至七八次或三四次,甚至達到一兩次。氣息達至最微細時,幾乎不用鼻孔出入,這時感覺一切毛孔有如藕孔,也如魚網,無不疏通。


~靜坐之前方便~


        靜坐前後,切勿發脾氣,若坐前而動肝火,於靜坐時難以入定。若在靜坐後生煩惱,由於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,尚未散至粗脈,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,致人感覺煩燥不安,胸部似有物件梗塞,此種情形,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,故不可不注意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須找一處清淨地方,離開熱鬧的環境,並須每日抽出些時間,靜坐兩次,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,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,若能經常坐半小時,三個月後,必見功效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排便之後,因排便後氣虛加強,靜坐可以大補元氣。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,以洗澡後氣血暢通,靜坐加速血液運行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若無清閒幽靜之處,於嘈雜的地方用功,也並非不可以,不過須要置心一處,不可隨境所轉。

        又須注意,面對喧鬧聲音,切勿生討厭心,或生恐懼之念,或想辦法躲避,須知此心一生,便是隨境所轉,仍是分別妄想,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,一心照顧功夫,如是練習日久,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,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。

         不過,功夫未曾用到純熟,不易燎解個中奧妙,比如三人屋內款款深談,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,如俗語說: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」因「心不在焉,」此也如是,以心繫念一處,外聲不能擾亂,古德有說:「十字路口,正好打坐,」即是這個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 靜坐時須將兩腿盤起來,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,其心容易入定。每有人於公園運動之後,端坐於石上或椅上,兩腿垂下來,雙目緊閉,如是靜坐,實未得法,極難得到入定功夫,因身心有連帶關係。

        若四肢縮心必寧,四肢舒心必散,上述其人因身體舒散,其心不易入定。佛家之靜坐,要人四肢蜷縮起來,由於身體收斂,其心容易入定。

         本來練功的入,於行住坐臥,出入往返,均可歷境習禪,由於初學,心粗意亂,必須以坐入定,不論佛住世時,佛教傳入中國,弟子修行證果,皆以打坐為首要。古德偈說:「得道慚愧人:安坐若龍蟠,見畫踟趺坐,魔王亦驚怖。」故於四威儀中,以靜坐為勝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有四字真言,所謂:「鬆,靜,守,息。」鬆是將全身機體放鬆,頭部,兩肩,兩眉及口角,解衣寬帶,全身悉令放下;靜是寧靜思想,不使七情六欲生起,意念安守丹田(小腹),令心聚精會神;調和氣息。逐漸入於細慢長的狀況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之前,要將萬緣放下,行動從容安詳,不可粗獷。首先將身搖動數次,使各部分血液流暢,全身按摩,兩腿,膝蓋,腰部,脊樑,胸部,兩臂,後腦,臉部,頭頂,再加浴面:猶如洗臉樣式,功用可以醒腦,降血壓,少皺紋。


靜坐有兩種方法


一:雙跏趺坐,也名結跏趺坐,復有兩種方法:

1.一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,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,名如意吉祥坐。

2.二是將左腳放在右腳上,再將右腳放在左腳上,名不動金剛坐,如此姿勢,自然端直,不致前後左右搖擺。假使初學靜坐,或年事已高,難以仿效,那就不必勉強,可改用半跏趺坐。


二:單跏趺坐,也名單盤膝坐,也有兩種方法:

1.一是只將左腿置於右腿上,不需再將右腿置於左腿上,為如意坐。

2.二是只將右腿置於左腿上,不需再將左腿置於右腿上,為金剛坐。此兩種坐法,較雙盤有缺點,因左右膝蓋會落空,身易左右傾斜。

         以上二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。如果單盤也做不到,可將兩小腿交叉於兩股的下面,也名交叉架坐。此是儒家的坐法。

         然後安置兩手,先將左右手掌伸直,手背疊於手掌上面,貼近小腹,放於腳上,兩大拇指輕觸,有如結彌陀印,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。挺起胸膊,端身正坐,身不彎曲,也不高聳,頭不低垂,也不昂仰,脊骨要直,總之,不可東倒西歪,身坐不正,氣血不通,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。

         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,用口吐出濁氣,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,至三五七次,然後閉口,唇齒相著,舌抵上顎,功用可以調攝細脈。天井有水 (口水),應將嚥吞,古人稱口水為「玉體仙漿」,道家稱為「玉液還丹」,或「長生藥酒」或「煉津成精」等,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臟六腑,促進消化不良,增長脾 胃,鎮定神經。

         眼宜輕閉,也有主張微開,恐人昏沈,若不昏沈,還是以閉為宜,因眼對境,容易分心。呼吸用鼻,不可以口,用口出入,會引致白血球增加,鹽化鈉升,對身體不利。

         坐久若覺身有俯仰斜曲等事發生,即應隨時矯正,否則,日久會生毛病。坐中隨時長短,務要排除妄念。切勿搖動身體,四肢也避免移動,以身動故則心動,心既馳散,何能入定。

         有言:子,卯,午,酉四時打坐最好,因為天地正氣感交時刻。當然,平素練功有術之人,無論何時都可靜坐。

         坐時空氣要流暢,但不要受涼,尤其是後腦,膝蓋,脊樑骨,如果著了涼,仍以打坐醫治。

         坐墊要軟,但不可在塑化上坐,因在塑化上坐,氣不能升起。

         靜坐之處不可過光,過光心易浮動,也不可過於暗,過暗心易昏沈。

         耳不外聽,嘴唇輕閉。不可追求功效迅速,有追求便是妄想。所謂:「既不可以無心求,亦不可以有心得。」

         不可以坐代睡。疲極要休息,久坐有術之人,可以座代睡。

         食不可過飽,過飽百脈不通,也不可過饑,過饑精神不振。要持之以恆,不可一曝十寒。

         身體覺冷,用毛巾被等蓋之,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,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。

         呼吸順其自然,不用逆呼吸,亦不深呼吸,更不可用閉氣法。切忌情緒暴燥。

         不吃五辛,以五辛生吃生嗔、熟吃發淫。避煙酒,守五戒,遇善境不喜,遇惡境不憂。

        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,可以將腿上下交換,如再無法忍耐,可伸直數分鐘等麻木消失後,再重新盤腿坐。
 
         盤坐兩腿麻痹,則有三種原因:一:因人生來骨骼柔軟,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,二:要經三五個月或一年,始能單盤或雙盤,此是血氣衝過骨節所致。 三:有些人坐雖經數年,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,這是氣血不通所致,一旦氣血忽然暢通,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,所謂:氣血通則不痛!不通則痛。

         坐時若覺身體搖擺,此乃氣血結滯不通所致,或神經緊張,或心理作崇,或任意放縱,坐時需要精神集中,時時提高警覺,以免搖擺擴大,無法收攝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暢懷法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