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造就了餐桌上的"野孩子"?

2012010922:35

誰造就了餐桌上的“野孩子”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Photobucket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誰造就了餐桌上的“野孩子”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文:九尾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父親是個嚴厲的人,童年印象裡最深的就是餐桌禮儀教育。記得,小時候有一次因為筷子伸入別人的“地盤”被父親打掉了。至此養成一種習慣,筷子只在自家“門口”,不隨意挑剔飯菜,甚至要坐的優雅,吃飯時要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。這種習慣的養成似乎有點刻板,卻讓我知道了父親的良苦用心。


吃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,吃相好不好關乎修養,關乎出身,關乎別人對你的印象。或許有了父親潛移默化的教育,我對於女兒的吃相也是如此地嚴厲,總覺得一個女孩子在餐桌上失去了修養,將來還如何參加社交場合呢?餐桌淑女教育是必須的,當然餐桌紳士教育也是必要的。

 

對於孩子來說,吃相比穿衣重要,餐桌上不僅體現了孩子的獨立能力,分享能力以及修養能力。現在的獨生子吃相百態,家長們獨獨怕孩子吃不好,吃不飽,追著餵,攆著餵,甚至一口口的餵,養成了孩子吃飯時並不遵守規則,不是挑食,就是上躥下跳,甚至吃獨食不懂得分享。這些習慣的養成歸根結底來源於父母的餐桌教育。

 

·捉迷藏吃相VS父母的追趕

大老遠就從門​​外聽到侄兒的笑聲,推開門來,見到了一場熟悉的場景:侄兒一邊跑一邊笑,後面是姥姥手裡拿著飯碗在追趕:寶貝,再吃一口。侄兒越發躲到桌子底下,姥姥無奈地看著侄兒,見我來,忙對我說:你說這孩子不好好吃飯,中午就沒怎麼吃,下午我這攆著餵還是不吃,愁死了!我說:那他還是不餓,餓一頓就吃了。說完,忙把侄兒從桌子底下揪出來,然後玩起了捉迷藏遊戲,只留姥姥在那發呆。


其實,這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中式餵飯場景。父母們想盡辦法來哄騙孩子吃飯,用餵飯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,總覺得孩子太小,不會自己吃飯,必須大人餵才不會餓壞。於是,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在前面跑,大人在後面攆,這樣的餵飯方法又何談餐桌禮儀以及獨立吃飯能力呢?在和侄兒玩夠了捉迷藏遊戲後,我建議姥姥不要再去餵孩子吃飯,讓他學會獨立吃飯,大人只需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吃飯環境和食物即可,這樣才能養成他獨立吃飯的能力。姥姥聽此一說,如同異教論,把頭搖得像撥浪鼓。我想這就是溺愛惹的禍,只能慢慢地改變大人的思維了。

 

·吞獨食吃相VS父母的寵愛

玩累了一天,又加上午飯沒吃好,晚飯時,侄兒已經規規矩矩地坐在餐桌旁開始了他的狼吞虎咽,這也要,那也要,恨不能把整個桌子全部包攬。遇到愛吃的魚,開始禁止任何人“搶”他的魚,姥姥笑瞇瞇地看著他說:乖寶貝,慢點吃,這些都給你留著,誰也不讓吃!侄兒用得意地表情看著大家,乾脆把盤子挪到他面前。我看了看他說:寶貝,好東西要學會大家分享,姑媽也很愛吃魚,能不能給姑媽一條?侄兒堅決地說:不!見此,弟弟把盤子挪到桌子中心,侄兒開始哭鬧,姥姥用怨恨地眼神看著我們:跟小孩子計較啥,趕緊給他。


吃獨食,不懂得分享大多帶有父母溺愛的影子。不要小看了餐桌上的一盤菜,一盤肉,這正是培養孩子懂得分享的最佳時機。而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,寵著,愛著,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,長此以往自私霸道的性格養成。到了那時,可別怪孩子不孝順你,因為你早就把分享的習慣給他抹殺了。將來走到社會,面對職場圈,朋友圈,親友圈,他該何去何從呢?


不懂的分享不僅讓他失去友情,也會失去親情,更會造成社交能力障礙。在侄兒鬧夠了以後,我等他冷靜下來,開始和他一起看《孔融讓梨》的故事。慢慢地講解中,然後問侄兒:孔融是不是個好孩子,最後獲沒獲得大家的讚賞?侄兒點頭,想想今晚搶魚的霸道,面帶羞澀地對我說:姑媽,如果你愛吃魚就去吃吧,魚很好吃的。你看看,只要合理地引導,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地善良。

 

·上躥下跳吃相VS父母的縱容

長假正是全家團聚的日子,弟弟一家從北京趕了回來。父親高興,又請了姨夫一家合起來晚宴。侄兒大抵從沒見過這麼一大桌子人,顯得異常興奮。當一道道菜開始上桌的時候,侄兒開始坐不住了,竟然發現了一個好玩的現象:餐桌是會旋轉的!於是,小傢伙開始玩了起來,一遍遍地轉桌子,桌子越轉越快。弟弟忙呵斥侄兒,守在一旁的弟媳竟然跟著侄兒一起大笑起來。眾人把目光聚焦在弟媳身上,弟媳這才感覺有點過分,忙呵斥侄兒。侄兒不聽,繼續在那玩桌子,並開始有了哭鬧行為。見此,弟媳轉了態度開始哄侄兒,大家只好任由著他在胡鬧。終於,弟弟受不了,一把拉過侄兒把他揪到一旁,任由他大哭大鬧。


其實,這種由孩子興奮轉而到上躥下跳的行為都是家長縱容的結果,而僅僅靠一時的訓斥是取不到效果的,結果在眾人前出了糗。想要得到最終的餐桌禮儀培養,要從小開始,從他單獨開始吃飯一直到遵守各種餐桌禮儀,才能達到效果。


談了這麼多,孩子餐桌禮儀習慣的培養主要在於父母的態度。對於國內孩子的眾吃相問題,最值得借鑒的就是英國孩子的餐桌紳士文化教育。英國的家庭教育講究的是“道德是被感染的,而不是被引導的”,這裡的感染指的是以父母為榜樣,從內心去教育。


就拿餐桌文化來說吧,英國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的,在英國,孩子與大人開始一起進餐時,大人就開始向孩子灌輸進餐的禮儀,如何吃飯,如何與客人同桌進餐,如何和同桌客人交談,先吃哪樣菜,後吃哪樣菜等。這種完全的“紳士”教育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裡,也讓孩子最終把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。面對這些的提示,我們何不學習一下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呢?不再讓各種不良吃相繼續發生下去,甚至演變成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