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感遊戲 幫大腦開竅
- 親子天下特刊
- 作者:陳念怡、李宜蓁
圖片來源:Jia Min Huang 提供
如何開發學前兒的腦力?只要運用高趣味、零壓力的5感遊戲, 就能在親子輕鬆互動時,提升孩子的腦力發展。
童年的真實經驗,對於大腦發展及未來的認知能力,影響極為深遠。
研究已知,得到充分的人際互動和環境刺激的嬰幼兒,大腦組織結構較為綿密。
○~六歲的學前兒,正值大腦神經快速成熟期,感覺系統不停接收各種刺激,這些訊息會傳遞給大腦。訊息愈頻繁,大腦神經迴路也愈發達。
中央大學認知精神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《通情達理》書中指出,「每一個親子的經驗都在大腦中留下痕跡」。
《大腦當家》作者約翰.麥迪納則強調,好奇心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。
家有學前兒的父母,應鼓勵孩子探索世界,多做親子互動、多重感官刺激,為孩子的大腦發展灌注所需的養分。但腦力開發的前提是,父母要順勢而為,如果孩子沒有樂在其中,效果就不存在。因為唯有主動歷程,大腦神經才能進行連接,經驗才會被留下。
遊戲1:尿布體操
在寶寶兩歲學會自行如廁之前,爸媽每天利用好幾次換尿布的時間,跟寶寶一起做體操,讓他們逐漸熟悉自己身體部位的名稱,並能串起眼睛、四肢和腦部之間的連結。觸覺為寶寶帶來真實感,順便幫寶寶全身按摩,按摩時要慢慢來,才能讓觸覺訊息與語言訊息一起傳達到大腦。
○~二歲:爸媽先脫去尿布,將寶寶的雙腳併攏,雙手抵住腳掌往上輕推,使寶寶膝蓋彎曲,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寶寶用力踢腳,再讓雙腳伸直。接著握住寶寶的雙手往左、右兩側伸展,然後再把手放在胸前。做體操的時候,爸媽要記得注視寶寶的眼睛,愉快的告訴寶寶「我抓住你的右手了!」「我們來踢踢腿吧!」爸媽可用鼻子去碰寶寶的腳底或小手心,搔搔癢,讓寶寶覺得換尿布好玩又舒服。
遊戲2:洗澡大戰
洗澡玩水幾乎是每個寶寶都喜歡的遊戲時間。舒適的水溫和水中的浮力能讓寶寶放鬆心情,水中的玩具也有不一樣的新鮮玩法。爸媽應善用洗澡時間,只要小小準備一下,就能跟寶寶展開一趟觸覺之旅。
做法一:洗到每個部位之前,用言語提示寶寶,「現在要洗你的胳肢窩了!」洗到手和腳,數數給寶寶聽;需要寶寶配合動作時也提前告訴他,「鬆開你的小手,」並示範做一次。
做法二:除了澡盆外,另準備一個裝冷水的小桶子,告訴寶寶「這是溫水」、「那是冷水」,並拉著寶寶的小手試試水溫,停頓幾秒後,再交叉嘗試兩桶水,讓寶寶感受。
做法三:準備可以漂浮的玩具或罐子,讓寶寶視線追逐漂浮水面的玩具,鼓勵他用手去抓,訓練手眼協調能力。用可以裝水的容器或玩具讓寶寶倒水、潑水,讓寶寶觀察罐子裝滿水後「噗通」沉下水的有趣現象。
遊戲3:扮鬼臉
根據研究,出生才兩天的新生兒就會學眼前的大人吐舌頭,模仿能力讓人大吃一驚。爸媽常跟寶寶面對面或是看著鏡子扮鬼臉,可活化寶寶的鏡像神經元,產生模仿行為,讓他學會運用臉部肌肉,找到一樣的部位做出同樣動作,同時也讓寶寶慢慢接觸標示情緒的語言與各種表情。
做法一:讓寶寶面對爸媽的臉,或在鏡子前做給寶寶看,爸媽先用言語提醒寶寶這個表情是「好開心」、「我在笑」、「你怎麼了?」然後等寶寶跟著做,說出他的表情代表的意義,並給予鼓勵讚美,寶寶會非常開心。
做法二:大一點可用言語溝通的寶寶,可以跟爸媽玩「互看十秒,誰先笑出來就輸了」,以及「喜怒哀樂表情四連拍」的遊戲。
遊戲4:躲貓貓
在寶寶大約六、七個月大時,開始產生「物體恆存」的概念,剛剛明明還在他眼前的玩具突然不見了,寶寶開始會有找玩具的念頭。找東西的過程中讓寶寶體驗尋找、打開手或方巾、找到玩具或人的因果關係。
○~六個月:跟寶寶玩「遮住臉、數五秒打開手」的躲貓貓遊戲,記得打開手時要給一個大微笑。
六個月以上:「用方巾蓋住玩具」。先讓寶寶看到玩具,移動到寶寶視線可及之處,用小方巾蓋住玩具,問寶寶玩具在哪裡,可以的話讓他自己移動身體去找,等到拉開遮蔽物找到玩具的那一刻,給予讚美鼓勵。
遊戲5:指尖運動鍛鍊
哲學家康德曾說:「手是外部的腦」。瑞典研究發現,當手指在做複雜、有意識的動作時,腦血流量比平時增加了三分之一。手部的精細動作差,大腦認知表現也較低落。
○~二歲:處於大腦迅速生長期的嬰幼兒,父母可從生活中提供運用指尖的機會,例如自製彩色麵粉黏土、五指畫、手指謠、堆沙堡等活動,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度,促進大腦的整合協調。
二~六歲:除了摺紙、塗鴉、疊積木、抓豆穿珠外,親子還可一起做點心,或剝蛋殼、削果皮、摺衣服、洗襪子等家事。在開發腦力的同時,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。
遊戲6:摸摸看百寶箱
大腦感覺神經當中,觸覺發展是最早成熟的。觸覺經驗可活化大腦邊緣系統,分泌穩定情緒的多巴胺物質。「摸摸看百寶箱」,可滿足大腦本能的好奇。先挑選數十樣物品,例如大顆核桃殼、松果、刷子、羽毛、鈴鐺、光滑的石頭,讓孩子用手伸入箱內,感覺物品的不同形狀。
○~一歲:對觸覺相當敏感的嬰兒來說,百寶箱探索可能過度刺激,建議改以身體按摩,累積早期的觸覺經驗。
一~六歲:對學前兒來說,百寶箱內的每件物品都是令人期待的全新探索。特別是那些觸感奇特、摸起來冰冰涼涼(如石頭)等物品,最能滿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。
遊戲7:翻滾蛋捲遊戲
大腦透過肢體動作,理解所有接收進來的感官經驗。適當的前庭刺激,有助於手眼協調、平衡感、空間覺知等技巧。但宜以兩分鐘為限,以免刺激過度導致疲乏。
○~二歲:父母合力抓住小毯子的四角做成小吊床(底下要鋪上軟墊),讓小寶寶躺在裡頭,小心緩慢來回擺盪。
二~六歲:嘗試翻滾、跳格子、翻跟斗,或玩蛋捲遊戲,讓孩子躺在小毯子一端,露出頭,用毯子將他捲起。接著輕輕抽拉被壓在底下的毯子,讓孩子朝前滾動,享受翻滾的刺激。
遊戲8:親子打擊樂團
研究指出,處理音樂和數學的大腦迴路是相連的,節奏感能幫助孩子發展數學排序及動作計畫能力。透過反覆練習,孩子大腦內的神經迴路就能慢慢建立連結。
○~二歲:爸媽可抱著一歲以下的嬰兒,隨著音樂輕柔擺動轉圈。學步兒可踩在大人腳背上,手拉手,一左一右配合節拍移動身體。藉由動物歌謠律動,讓孩子在扮演動物過程中,發展視覺想像技巧。
二~六歲:運用家庭日用品做成打擊樂器,拿出響板、搖鈴、響棒、自製刮板等,先拍手熟悉節奏,再用各式樂器,舉辦一場家庭即興演奏會。
遊戲9:聽音配對筒
早期的聽覺刺激,是學前兒理解能力和語言發展的基本要素。
○~二歲:拿一個會發出聲響的玩具,擺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,問他:「哪裡有聲音?」讓寶寶追蹤尋找聲音的來源。
二~六歲:聽覺配對筒,可讓孩子學會辨識不同聲音,滋養大腦的語言系統。做法是,使用家裡現成不透光的木製、塑膠或玻璃容器。裝入填充物(乾豆、豆子、米、沙)。大一點的孩子,還可把六個容器塗上綠色,另外六個塗上粉紅色。每一對容器裝入相同的內容物,搖動時會發出六種不同的聲響,讓孩子嘗試從綠筒和粉紅筒中,將聲音相同的做配對。
遊戲10:五味初體驗
感官知覺可強化神經細胞的連結,對大腦發展相對重要。以味覺為例,味覺細胞會將感覺訊息沿著味覺神經,傳遞到大腦的味覺皮質區,再和其中的記憶資料相比對。
○~二歲:用引導的方式,教孩子辨識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等不同味覺,包括:「哇,蘋果好甜喔!」或「我覺得這爆米花太鹹了!你說呢?」「嚐嚐這塊薑餅的薑味,甜中帶辣、舌頭有點麻麻的!」
二~六歲:閉上眼睛嚐一口食物,然後猜猜味道。此外,品嘗新鮮水果沙拉,是集合多重感官的體驗,每種水果的香味、口感,都帶來豐富多變的刺激。
遊戲11:親子對話
從實驗得知,語彙的輸出和輸入過程,會讓大腦大幅活躍起來。
○~二歲:專家建議,在嬰兒醒著時,儘可能反覆和他說話。雖然寶寶還聽不懂話語的含意,但仍藉由大腦鏡像神經元,進行「觀看、理解、模仿」三步驟,觸動語言的初始發展。
二~六歲:親子一同出聲閱讀、玩文字接龍、相關詞聯想,透過不斷存取腦中已知的知識,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結合,活化思考控制中樞的前額葉皮質。
遊戲12:外出散步,發現新事物
學前兒的學習方式是,透過自己親眼所見、碰觸、聽到、嚐到、聞到的五感紀錄器存取下來的。為及時滿足大腦的求知欲,父母可鼓勵學前兒仔細觀察實體世界,探索事物的細微差異。
和兩歲孩童一起走到巷口的便利商店,平凡的街道在他們眼中變成一個精采的馬戲團:那裡有一道神奇的門,站在前面就會自動打開;有迷人的水溝蓋圖案,上頭畫了一些線條;有色彩鮮艷的披薩店廣告單;可以從爸媽的雙腿後面探見前面的陌生人;或許還有一隻鄰居家白色毛茸茸的小狗。
外出散步時,和孩子分享當下體驗,例如樹葉顏色變了嗎?天空看起來如何?花朵聞起來怎樣?或擬定目標增添趣味,例如要孩子蒐集不同種類的花朵、樹葉等樣本,或跟蹤松鼠、認養一棵樹、追蹤蝴蝶、研究陽光照射的陰影等。
以上部分內容摘自:●《在家也能蒙特梭利》/天下雜誌出版 ●《Smart Start: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》/遠流出版 ●《寶寶大腦開竅的黃金七堂課》/三悅文化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