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歲當家作主的6種方法 *!

2013011906:52

(成功法則 轉載) 30歲當家做主的6種方法* !


《徵人秘笈》30歲當家做主「的」6種方法

【李翠卿】

  從日本到台灣,經濟萎縮的共通後遺症,就是職場能「卡」的位子減少、年輕世代出頭備受壓抑。但為何還是有人30歲當家做主,出道10年就從基層直通總座?

  從出社會到「總」字輩人物,諸如總監、副總,甚至總經理,最快要花多少時間?

  過去,較具規模與知名度的公司,協理以上的高階主管年紀多半落在4555歲之間,上班族至少得花20年才能夠當家。但現在,有愈來愈多組織內的工作者,經由各種努力,縮短坐上大位的年限。

  經緯智庫公司副總經理林知明表示,「10年從基層直通總座,是『合理而且可操作』的目標。」換句話說,2325歲踏出社會,在35

,甚至30歲之前,就有機會躍身成為「總」字輩人物。

  英雄出少年的絕招絕不在於系出名校或熱門科系,但仍有一套法門可以縮短攻頂年限。他們的共同特質就是超常的「努力」,但除了埋頭苦幹以外,他們在經營個人職涯時,還有一些特質值得讀者參考:

1.把自己放在最擅長的戰場

  順性而為,做自己擅長做的事,才能如魚得水。

  曜亞國際執行副總朱裕發找工作時,有許多知名科技公司如宏碁、神腦等錄取他擔任研發人員,但他卻選擇到一家薪水足足低了1.5萬元的小公司當業務。因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。雖然在清大念的是工程,但他其實不是很擅長或很喜歡寫程式或做實驗,他很清楚,「溝通」與「說服」才是他最大的競爭力。結果,朱裕發只花了一年多,就追平了1.5萬元的薪水差距,而且在這個領域愈做愈好。

2.跟對老闆,以長官為師

  「跟對老闆」,是成功的捷徑。這絕不意味著,要懂得抱老闆大腿,順著老闆毛摸,等待雞犬升天的機會,而是要「以長官為師」:懂得跟老闆學東西。

  不少年輕人對老闆採取「敬鬼神而遠之」的態度——特別是碰到要求嚴苛的酷吏型老闆時。

  但是,那些年輕成功者,非但沒有跟老闆保持距離,還常常「自投羅網」。美商超微半導體(AMD)台灣區行銷總監王伯寧就深信,「多跟你的『長輩』聊天,是一件有益的事。」他表示,除了可以在專業上有所長進,閱歷豐富的老闆還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生涯方向,他之所以從RD轉換到行銷跑道,就與當時宏碁長官應久英的分析建議極有關係。

  在你年輕時,遇到一個高標準而且「有料」的老闆,其實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因為你可以快速學到十八般武藝。

3.學徒期要能夠蹲得住

  若你是俗話說「一年到尾換24個頭家」的人,恐怕比較難年輕居高位。

  多數35歲以前就能晉身「總字輩」人物的人,都不太常換工作,至少,他們在「學徒」階段都很蹲得住。林知明提醒,如果履歷表上面的經歷太過零碎,都是做 一兩 年就閃人,很難應徵管理職,公司不但會質疑你的專業累積不夠,對應徵者的忠誠度也會持保留態度。在一些稍具規模的公司,若不待上幾年,不大可能出線擔任主管。

4.跳槽別讓既有資歷歸零

   有多年獵人頭經驗的林知明不建議年輕人頻繁換工作,「如果你想快點出頭,就不能走錯太多路、浪費太多時間。」因此,找工作時就要想清楚,不要抱著且戰且 走的心理。如果真的找到不適合的公司或工作,當然要考慮轉業,不過必須轉得巧,「否則,原先積累的資歷和技術等於是做白工。」

  他表示,通常跨產業的跳槽,除非做的是行銷或業務,否則前面的資歷都無法加分;而跨職能的跳槽,例如業務跳品保,之前的累積更可能重新歸零計算。

  不過,有些跨職能的跳法,先前的資歷非但不歸零,還可以為後來鋪路。最常見的就是科技業研發轉業務,或是研發轉行銷,因為科技業的專業技術門檻高,有背景知識是一種加分。

5.各個擊破,設定階段目標

  從小職員到總經理,似乎是頗遙遠的一條路,但如果能夠按階段晉升,10年直通總座,並非不可能,至少,要爬上高階主管位置的機率是相當大的。林知明表示,把離自己近一點的職位當作努力的目標,再去評估取得該職位需要的條件與戰功,計畫就會具體一些。

  有些職場精英並不是以職缺為目標,但是他們會為自己訂下一些工作成就的生涯里程碑,鞭策自己逐步達成。例如,前智威湯遜總經理王佐榮,他要求自己每兩年至少要讓一個品牌成功脫胎換骨。這些個別的目標累積到最後,就形成該領域的個人品牌。

6.廣結善緣,豐富人脈存摺

   這些高階主管中,許多人除了第一份工作是自己主動找的以外,其他工作不是靠介紹,就是被挖角,豐富自己的人脈存摺,就等於是儲蓄自己步步高升的機會。特 別是做業務的,更要將「廣結善緣」這句話奉為圭臬,因為有些人脈的效益,是未來才會發酵的。朱裕發當年擔任醫學美容儀器的第一線業務員時,除了白天走訪握 有預算生殺大權的大醫院和開業醫生以外,晚上還帶著宵夜去拜訪一般業務員不會理會的急診室住院醫生,這些小醫生們其實都會陸續獨當一面,甚至可能成為名醫 或醫療體系中有頭有臉的人物,「但是如果等到人家成名時再去耕耘,就太遲了。」

(本文與12月號Career就業情報雜誌同步刊登)  

 

本篇感謝LEE媚兒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