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事如意嗎?
追求如意的時候,往往已在不如意中;
相反地,如以無所求心,盡其在我地全心努力,
當遇到困難挫折時,便能不受成敗的影響,
而能不以為苦。
摘自《聖嚴法師教禪坐》
■聖嚴法師
佛教所說的「滅苦」,有兩種不同的層次:
一種是在自己滅苦以後,再也不到世界上來受苦受難;另一種則是在自己滅苦之後,不但不離開苦,反而繼續留在這個婆娑世界,為眾生救苦救難,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。
其實只要我們內心的觀念能夠轉變,苦就不會存在。
但因為我們有身體,即使觀念上已經很清楚什麼是苦,在某些狀況下,也會因為突然的不舒服而產生一些情緒、心生後悔,再度感覺到痛苦。
就是由於這個原因,有些修行人雖然已經離苦了,還是會因為無法確保永遠不再受苦而擔心未來,只希望趕快離開這個世界,一旦離開,也不願再回到人世間來。
但對真正的菩薩而言,沒有一個地方是苦的,也沒有一個地方是不苦的,他深知世人感到痛苦的原因,是因為不夠深入苦,只要深入苦以後,就不會再以為那些是苦了。
例如,我常常告訴跟我學打坐的人,打坐時腿痛是正常的,這是每個學打坐之人的必經過程,腿完全不痛的人實在很例外。如果覺得腿痛得受不了,而馬上把腿放開,就永遠感受不到腿不痛的快樂。所以我會勸他們,當你還能夠感受到痛的時候,就不是真痛,也不是最痛,只要保持盤腿不動,
超越了最痛的時刻之後,不但不覺得痛,
反而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產生。
如果想體會那種清涼的境界,
就必須先超越肉體上最大的痛楚。
除了肉體上的苦之外,
生活、物質條件上的苦也一樣需要超越。
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夠吃苦耐勞,即使在非常艱苦的生活狀態下,還是過得很快樂。例如孔子的弟子顏回,住在很簡陋的窮巷裡,過著「一簞食、一瓢飲」的生活,人不堪其憂,但他還是不改其樂。
他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快樂的原因,
是因為最窮也不過如此而已,
他不害怕損失任何東西,所以能保持心靈的富裕。
像顏回這樣的賢者,能承受一般人不願承受的苦,但是在受苦的過程中,卻不以為苦,
這是因為他心甘情願、樂意過這樣的生活。
又如1949年時,我隨著軍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來,當時軍中每個人都只有一套衣服可以穿,沒有辦法換洗,只能趁著到河邊洗澡時,順便把衣服洗乾淨;等舒舒服服地洗好澡之後,衣服也晾乾了。每當我們把衣服穿起來,輕輕鬆鬆地走回營房時,就會感覺精神抖擻、生龍活虎。
一般人沒有受過這種苦,就會認為我們生活得很辛苦,但當時我們和外人的感受完全不同,絲毫不覺得痛苦。
這些都是深入苦而不以為苦的例子,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,即使自己正在受苦,也不會覺得痛苦,因為對他來說,已經沒有苦難這回事了。
因此,消極的出世並不能帶來真實的快樂,
只有積極的知苦、體會苦,
從苦難中成長,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。
當我們漸漸脫離痛苦、得到快樂,
能做到身在苦難之中而不以為苦,就是真正的「滅苦」。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299期》